这边儿,鸳鸯笑道:“东府的珩大奶奶说,大爷昨个儿来的信上说,华阴那边儿,就剩一些手尾,想来回返也就这一两天了吧。”

  探春也是接过话头,说道:“邸报上说,珩哥哥用了围堵、招抚之策,少华山不少屈身事贼的百姓,已经向朝廷投诚。”

  贾珩的剿寇,倒未有多少悬念,甚至十分顺利,从剿平石鼓山之寇以后,又向少华山进剿,在进兵之途,前后封堵,压制少华山贼寇的活动区域。

  因为时近寒冬,缺衣少食的贼寇,在山上根本苦熬不住。

  贾珩又着俘虏贼寇在山中呼喊,“首恶必办、胁从不问、立功受赏”的口号,颇是瓦解了贼寇的抵抗意志,不少贼寇下山向官军投诚。

  贾母笑了笑,说道:“那就还好,我还想着别耽误了过年呢。”

  探春笑了笑,道:“珩哥哥带着京营一万多大军剿寇,剿平那些贼寇,自是如探囊取物,再说一时牵绊住手脚,怎么也不至于耽误过年,纵然将校为王事忙得年都顾不上,总要考虑下面的兵卒才是的,否则人心思归,肯定是要影响士气的。”

  凤姐丹凤眼看了一眼探春,清笑道:“瞧瞧,又是士气,又是人心思归的,三妹妹自从跟着珩兄弟写什么文书之后,对这军营里的事儿,倒是越来越有见地了。”

  众人闻言,都是轻笑了起来。

  却把探春弄得多少有些不好意思,道:“我也是看得多了,才知道一些。”

  见众人三两句话,又是将话题转到贾珩身上,王夫人脸色笑意凝滞了下,只觉吃了苍蝇一样。

  又是那位珩大爷!

  他怎么就不战死在外面!

  还有三丫头,养了她十几年,还抵不住跟人家几天!

  ……

  ……

  大明宫,偏殿,书房之中,冬日午后的柔和阳光落在条桉之上。

  崇平帝手中拿着奏疏,正在执笔批阅着。

  “戴权,贾子玉的奏疏过来了吗?”崇平帝忽地停了笔,抬起头,问着一旁的戴权。

  戴权笑道:“陛下,昨个儿贾子玉才递来的奏疏,说是这两天要班师还京呢。”

  自贾珩离京之后,连战连捷,奏疏不停。

  这奏疏因为并未经通政司呈递,而是由锦衣府的人呈送,直达御前。

  怎么说呢?

  几乎两三天一封,都快成日记了,不仅是捷报,还有一些感慨以及随笔,倒是有些像思想动态的汇报。

  比如对三辅百姓民生困顿、贼寇屡禁不绝的看法,忧国忧民与真知灼见,共同洋溢于字里行间。

  如果没有成绩和喜讯,这种频度的奏疏,就有些让人心烦,但配合着不停传来的捷报,以及昨个儿急递而来的少华山贼寇主力全部覆灭,再加上贾珩对民生、治安、兵务的政论思考。

  这奏疏就显得情真意切、字字珠玑,将一个拳拳之心而又不乏智谋才略的能臣、直臣,跃然形于纸上。

  甚至,崇平帝还产生了一些,嗯,类似后世女人等“情书”的期待。

  最近不久,贾珩更是提出“整顿盐务、刷新吏治、裁汰旧军”的必要性和关联性,从轻重缓急上,提出三者应该同时推进,并行不悖。

  嗯,如车之两轮,鸟之两翼,不可偏废。

  这一论断,不仅左证了崇平帝的决策,也给予了其施政信心。

  这本就是崇平帝在心底隐隐成型——明年的新政策略。

  崇平帝点了点头,温声道:“朕都快忙忘了,他说可班师一部回京,另外还留下一部军卒,帮助华阴受雪灾之民,建造房屋,以避风雪。”

  戴权轻声道:“贾子玉好像说,这是军民互助,以为鱼水之情。”

  心头暗道,贾子玉这奏疏两三天一封,几乎快成陛下睡前必读之物了。

  崇平帝笑骂道:“你这老阉货,也知道什么叫鱼水之欢?”

  戴权脸上的褶子也是笑开了一朵朵菊花。

  崇平帝收了笑容,眺望远处,喃喃道:“贾子玉,明后两天应该就回京了。”

  戴权道:“若是日夜兼程的行军,明儿个这时候应该就到了。”

  就在君臣二人叙话之时,忽地,外间内监禀告道:“陛下,京营节度使王子腾在外求见。”

  崇平帝闻言,愣怔了下,道:“王卿这是从西北回来了?宣!”

  王子腾查边去得主要是延绥、固原、宁夏一线,前者原在陕省境内,而后二者则远一些。

  不多久,王子腾虎步生风,入得偏殿,跪下行礼,道:“微臣,王子腾见过圣上,圣上万岁万岁万岁。”

  “王卿平身。”崇平帝面色和缓,笑了笑道:“戴权,给王卿搬个绣墩。”

  王子腾谢恩起身,听着崇平帝的语气,见龙颜欣悦,心头也松了一口气。

  君臣寒暄两句。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
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红楼之挽天倾,红楼之挽天倾最新章节,红楼之挽天倾 三七书屋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开启瀑布流阅读